南瓜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26|回复: 0

专家不认《顺溜》为翻版士兵突击 赞英雄气魄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20 17: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由朱苏进编剧、花箐执导,创造了中央台今年收视新高,备受各方高度瞩目的军旅题材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在北京举行了专家研讨会。与会专家给予《顺溜》以极高的评价。

  出席此次研讨会的专家皆为业内知名的重量级人物,会议由国家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副司长王丹彦主持,国家广电总局办公厅主任朱虹,中央电视台影视部主任汪国辉,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影视业务主管李洋,原中国文联副主席李准,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王伟国,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彭程等对该剧展开热烈讨论。此外,该剧的编剧朱苏进,导演花箐、总制片人张申燕以及出品方小马奔腾的执行总裁康宝也都出席了此次研讨会。

  电影化结局耐人寻味  导演花箐获认可

  研讨会上,专家们一致高度肯定了《我的兄弟叫顺溜》一剧在艺术创作、思想内涵以及可观赏性等多个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专家们指出,军旅题材作品能够取得如此高的收视率,被老百姓认可和喜爱,它在题材上的突破和创新,拍摄风格的独到之处,都值得认真总结和借鉴。同时,专家们高度肯定了导演花箐对这个作品所做出的独特处理,尤其是采用了纪实的拍摄手法和把握演员独特的表演方式,在人物关系的处理上,多个细节都设计得十分巧妙,此外,对于结局陈大雷对着顺溜的钢盔微笑这一场景独到并电影化的处理,更是耐人寻味。

  《顺溜》发出了“英雄归来”的历史回声

  原中国文联副主席、文艺评论家李准难掩对该剧的喜爱之情,坦言自己不但是连夜看完该剧,更是一边观看一边用三句话总结了该剧所达到的高度:

  1)该剧在战争题材的底层叙事中,倾情抒写英雄情结,与时俱进地并且是形象地展现了英雄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不可取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面对凡俗化抒写的大潮发出“英雄归来”的历史回声。

  2)全剧深刻揭示了个人英雄行为与国家纪律要求的矛盾冲突之间的丰富内涵,真实反映中国式的个人复仇中的情理二难选择和为它付出的沉重代价,对从个人复仇的自觉革命战士成长创作模式作出了新的探索。

  3)该剧真正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以人物的成长和人物间的性格碰撞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特别是顺溜这个英雄形象的塑造成功为电视剧人物画廊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新的色彩。

  《顺溜》绝非《士兵》翻版  顺溜的英雄情结与生俱来

  李准同时指出了自己对于《顺溜》的独到见解,他说:“我不大同意有人说这个戏是《士兵突击》或者前面几个戏的翻版这个说法,《顺溜》跟他们充其量是有衔接,但绝不是翻版。”

  李准对他的这一观点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从英雄情结来看,比如《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写的都是领导、干部,他们的英雄主义和顺溜不同,顺溜是草根的士兵英雄。跟《士兵突击》比较,《士兵突击》是普通人的强者,许三多主要是不放弃、不抛弃,他在现有的文化水平上争取了最好的结局。而《顺溜》一出生就是传奇式的,因为他是英雄,个人英雄。他反复地说,“好枪法不是练出来的,枪是从我心窝里长出来的”。这是发自内心的与生俱来的英雄情结,非常独特,与众不同。

  《顺溜》的英雄气概超越《南京南京》、《拉贝日记》

  李准认为这个片子从另一方面对现在很多现实、历史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特别是凡俗化的描写是一种反驳。他特别提到了《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这两部作品中有反差、有抗争,但他觉得这两个片子多少少了一点英雄气。

  然而,《顺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种英雄气可以说是横空出世,一个猎户的孩子一出场把司令的钢盔打了个洞。顺溜特定的出身、教养、特定的经历,造就了这种英雄气概。这是影视创作没有的,实际是与时俱进地写了这种英雄的情结,是对英雄归来的新的呼唤。《顺溜》编导所创作出的一群生动的英雄形象,向我们发出了“英雄归来”的历史回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请大家牢记南瓜园网址 www.nan2008.com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瓜园

GMT+8, 2024-12-28 10:28 , Processed in 0.08374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