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10|回复: 2

蒙曼主讲《长恨歌-唐玄宗-玄宗出世8》巅峰对决(文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15 20: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puhan 于 2009-12-15 21:41 编辑

公元712年,唐睿宗李旦下诏,正式传位给二十七岁的太子李隆基,李隆基成为大唐王朝的第六位皇帝。但是唐睿宗的退位退得并不彻底,在最重要的军国大事上,还是由唐睿宗说了算,这样,在李隆基当皇帝之初,出现了太上皇与新皇帝共同主持朝政的局面,而太平公主也借此机会在朝廷里安插了大量的亲信,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那么,此时的李隆基将如何处理与太上皇、太平公主之间的关系呢?他真正成为最高统治者的日子究竟何时会到来呢?

李隆基虽然名分上是个皇帝,但是实际权力有限,想指挥谁都指挥不动。现在出现了这样一种政治局面,李隆基是什么感受?本来我们想李隆基可能比较习惯这种状态,因为自从他当上太子以来就一直是这种状态,他一直受夹板气,应当说已经受习惯了。他当时的对策的也一直是隐忍,可是这一次他不想再隐忍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是皇帝了。中国古代讲究名至实归,一个人要是有名分,就要寻求和这个名分配套的权力,同样如果人有了名分的话,他的胆量也会扩大。这时候,李隆基就觉得没有权力,做一个名不副实的皇帝是忍无可忍的事情。不光是李隆基觉得忍无可忍,他手下的那帮人也慢慢觉得忍无可忍。本来当初提着脑袋参加革命搞政变也是为了谋荣华富贵,现在李隆基好不容易当上皇帝了,按他们的想法,他们也应该鸡犬升天才是,可是这个皇帝本身就没有实权,那下面能得到的实惠就更有限了,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这让功臣们觉得很失落。在所有的功臣之中谁觉得最失落?就是刘幽求。我们反复讲过这个人,这个人是李隆基诛韦后政变中的主要谋士,另外在唐睿宗登基的过程中,他和太平公主两个人一唱一各也立了大功,可以说对父子两代人他都是功臣,那应该算是首席功臣吧,首席功臣在政府里应该得一个什么样的地位?按刘幽求的想法,首席功臣就应该当首席宰相。可是现在宰相的人事安排出来了,他是宰相,但是离首席可差远了,他上面还有好几个人,那都是太平公主的人。这让刘幽求觉得非常地失望,非常失望怎么办?我们知道刘幽求是一个靠政变起家的人,政变在他的头脑中一个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他觉得政变很容易搞,而且政变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现在他觉得自己受了冷落了,马上政变思想又在头脑中活跃起来,不如我再搞一场政变把太平公主也搞掉算了,否则我们这些皇帝的人马永远没有出头之日。有了这种想法之后,就要考虑具体的谋划了,政变应该怎么搞?这个刘幽求是轻车熟路,他知道政变一定要依靠军队,依靠哪支军队呢?当时北衙禁军的羽林军,羽林军的将军叫作张韦,这大家可能还有印象,那就是李隆基在潞州结交的那个地方豪杰。李隆基当上皇帝之后,就把张韦从地方经提拔到中央来了,让他掌管北衙禁军,维护自己统治的一番苦心。刘幽求就去找张韦去了,跟他如此这般地说了一通,张韦也是新当了大官,立功心切,马上也就认可了刘幽求这个政变的想法。刘幽求和张韦两个一文一武,两个人谋划好了之后就由这个张韦来找李隆基来了,跟李隆基讲,现在太平公主势力过大,这对皇帝您是很不利的,我已经和刘幽求商量好了,他有谋略我有兵,我们俩打算跟您一块儿再搞一场政变,把太平公主搞掉算了。张韦就李隆基提出了这个政变思维,李隆基我们刚才不是讲他也觉得忍无可忍了吗?听见说文臣武将都谋划好了,他也就立刻认可了他们的想法,表示肯定,但是跟他们讲,这个事情从长计议,要回去好好琢磨琢磨。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5 20: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蒙曼老师认为,作为唐代皇帝中的一位有为君主,李隆基的政治谋略是出类拔萃的。因此在成为皇帝之后,李隆基的主要任务就是韬光养晦,等待时机,但是面对太上皇的掣肘,面对太平公主的作对,他终于忍无可忍准备出手了。那么,他的这次出手会改变大唐王朝的政治面貌吗?

李隆基君臣已经都有政变的构想了,好像军事力量都已经放在那里了,这场政变成功没成功啊?这场预期之中的政变没有成功,不仅没有成功,还没有真正发动起来它就流产了。因为张韦泄密了,张韦此前没有政变经验,对于保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过两天,他把这事说过别人听了。李隆基一听到张韦把这个事给泄漏出去了,那真是大惊失色,因为他这边的准备工作还没有做好,现在泄密这是致命的打击啊,他也只好主动向太上皇李旦汇报,说刘幽求和张韦这两个大臣不是好人,他们两个离间骨肉,请求太上皇处置。就把刘幽求和张韦给流放到岭南去了。那大家看,李隆基谋划中的这个政变他没有实施,得不到任何好处不说,还损兵折将。他这边损兵折将,太平公主那儿可就见缝插针地来他他填空来了。朝廷里头刘幽求一走,太平公主马上补上来个人,这时候政府中太平公主的势力就更大了,大到什么程度?按当时的说法就是,七位宰相,五出其门。那也就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这是政府。再看军队,军队之中张韦一走,两个羽林将军也马上投靠了太平公主,对军队也有很大的话语权了。军权一体,我们感觉太平公主是如日中天。我们看李隆基想发动一场政变,不想到失败了,政敌反而更强大了,我们怎么样来评价这次流产的政变呢?表面上看,这次政变还是此前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矛盾的一个延续,演对手戏的也还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两个人,但是在实质上,这场政变的性质已经变了,变成什么了?从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矛盾已经演化成太上皇李旦和皇帝李隆基之间的矛盾,为什么这么说?在中国古代是皇权独尊的,也只有皇权独尊才可以保证政治的稳定,可是当时的情况是李隆基已经当了皇帝了,可是太上皇李旦还死死地握住关键性的权力不放,这就形成了一种二元权力,本来应该合一的权力分到两个人手里,这也是一种最不稳定的政治结构。现在李隆基他想夺权,夺的是谁的权力?表面上看来是跟大臣在那儿夺权,想要宰相权想要军事权,其实他夺的是太上皇残存的权力,他想要打破这种二元权力结构。所以说这场政变表面上看来是针对太平公主,实际上它的矛头直指有权的太上皇,所以说这是一场太上皇和皇帝之间的巅峰对决。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5 20: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uka 于 2009-12-15 20:12 编辑

李隆基这次未遂的政变让太上皇李旦有了戒心,先天元年十一月,太上皇突然发了一道诰命,准备让李隆基离开京城出巡边疆,虽然不久之后太上皇又推迟了这个出巡计划,但却可以说明此时的太上皇已经动了废黜皇帝的念头。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李隆基会有怎样的决断?在与太上皇和太平公主的对决中,他将怎样应对这次重大的人生转折呢?

这李旦他是一个讲感情的人,在此前的政治斗争中他已经失去了好多亲人了,现在他不想亲手也把自己的儿子置于死地,所以权衡厉害再考虑感情,李旦又犹豫了,犹豫的结果就是他把巡边的日子推迟了。推迟了可是没有取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势啊?这既不是进也不是退,这叫优柔寡断。优柔寡断我们平常好多人都有这个弱点,可是优柔寡断那是政治家的大敌,就因为李旦这次优柔寡断,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出现了,什么后果?李隆基他又在琢磨着政变了。就是大约在先天二年六月份的时候,有三个谋臣就开始给李隆基出主意了,第一个谋臣是王琚,这个我们此前也讲到过是李隆基在当太子的时候结识的一个密友和谋士。当时王琚就对李隆基说,事迫矣,不可不速发——《资治通鉴》现在事情已经很紧急了,皇帝你要赶紧动手。王琚出这个主意没多久,老臣张说也从东都洛阳给李隆基千里迢迢送上一把佩刀,佩刀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呀?我们也讲过,这是武力了断,劝李隆基赶紧用武力把这个事情做一个了结。在张说送佩刀后不久又有一个当年诛杀韦后政变的功臣崔日用,从荆州赶到了长安,也劝说李隆基,现在时间已经很紧张了,如果再不政变就来不及了。三个谋臣从三个方向,差不多同时跟李隆基提出了政变的想法,那可能很多朋友会觉得奇怪,按道理讲,太上皇不是已经把巡边的日子给推迟了吗?这说明太上皇退了一步,如果太上皇退一步,皇帝不也应该退一步吗?在尖锐对立的时候双方都退一步,这不是才能海阔天空吗?这时候太上皇退了,怎么李隆基不退反进,他的谋臣反倒撺掇他去发动政变呢?我觉得李隆基的谋臣他们的想法是非常有道理的,他们这个主意出得对。首先一点原因,人心易变。太上皇此刻是退了一步了,是做出了有利于皇帝李隆基有利的决定,让他巡边推迟了,可是你难保哪一天太上皇的想法又会改变过来,那时候大家不是都会措手不及吗?第二点,就算太上皇的这种舔犊之情可以依侍,可是太上皇和皇帝之间这种二元权力结构没有改变,只要二元权力没有改变,双方就必然有矛盾,只要双方有矛盾,最后迟早得有一拼,那么,迟拼不如早拼,这就是功臣的想法。李隆基他是一个有决断力的人,眼看八月份已经一天比一天临近了,琢磨琢磨功臣这个有道理的想法,他最终下了决心,就搞一场政变,彻底剪除太平公主的势力,同时逼迫太上皇李旦彻底放权。
更多蒙曼长恨歌文稿见非凡小说之百家讲坛李隆基这次未遂的政变让太上皇李旦有了戒心,先天元年十一月,太上皇突然发了一道诰命,准备让李隆基离开京城出巡边疆,虽然不久之后太上皇又推迟了这个出巡计划,但却可以说明此时的太上皇已经动了废黜皇帝的念头。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李隆基会有怎样的决断?在与太上皇和太平公主的对决中,他将怎样应对这次重大的人生转折呢?

这李旦他是一个讲感情的人,在此前的政治斗争中他已经失去了好多亲人了,现在他不想亲手也把自己的儿子置于死地,所以权衡厉害再考虑感情,李旦又犹豫了,犹豫的结果就是他把巡边的日子推迟了。推迟了可是没有取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势啊?这既不是进也不是退,这叫优柔寡断。优柔寡断我们平常好多人都有这个弱点,可是优柔寡断那是政治家的大敌,就因为李旦这次优柔寡断,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出现了,什么后果?李隆基他又在琢磨着政变了。就是大约在先天二年六月份的时候,有三个谋臣就开始给李隆基出主意了,第一个谋臣是王琚,这个我们此前也讲到过是李隆基在当太子的时候结识的一个密友和谋士。当时王琚就对李隆基说,事迫矣,不可不速发——《资治通鉴》现在事情已经很紧急了,皇帝你要赶紧动手。王琚出这个主意没多久,老臣张说也从东都洛阳给李隆基千里迢迢送上一把佩刀,佩刀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呀?我们也讲过,这是武力了断,劝李隆基赶紧用武力把这个事情做一个了结。在张说送佩刀后不久又有一个当年诛杀韦后政变的功臣崔日用,从荆州赶到了长安,也劝说李隆基,现在时间已经很紧张了,如果再不政变就来不及了。三个谋臣从三个方向,差不多同时跟李隆基提出了政变的想法,那可能很多朋友会觉得奇怪,按道理讲,太上皇不是已经把巡边的日子给推迟了吗?这说明太上皇退了一步,如果太上皇退一步,皇帝不也应该退一步吗?在尖锐对立的时候双方都退一步,这不是才能海阔天空吗?这时候太上皇退了,怎么李隆基不退反进,他的谋臣反倒撺掇他去发动政变呢?我觉得李隆基的谋臣他们的想法是非常有道理的,他们这个主意出得对。首先一点原因,人心易变。太上皇此刻是退了一步了,是做出了有利于皇帝李隆基有利的决定,让他巡边推迟了,可是你难保哪一天太上皇的想法又会改变过来,那时候大家不是都会措手不及吗?第二点,就算太上皇的这种舔犊之情可以依侍,可是太上皇和皇帝之间这种二元权力结构没有改变,只要二元权力没有改变,双方就必然有矛盾,只要双方有矛盾,最后迟早得有一拼,那么,迟拼不如早拼,这就是功臣的想法。李隆基他是一个有决断力的人,眼看八月份已经一天比一天临近了,琢磨琢磨功臣这个有道理的想法,他最终下了决心,就搞一场政变,彻底剪除太平公主的势力,同时逼迫太上皇李旦彻底放权。
李隆基这次未遂的政变让太上皇李旦有了戒心,先天元年十一月,太上皇突然发了一道诰命,准备让李隆基离开京城出巡边疆,虽然不久之后太上皇又推迟了这个出巡计划,但却可以说明此时的太上皇已经动了废黜皇帝的念头。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李隆基会有怎样的决断?在与太上皇和太平公主的对决中,他将怎样应对这次重大的人生转折呢?

这李旦他是一个讲感情的人,在此前的政治斗争中他已经失去了好多亲人了,现在他不想亲手也把自己的儿子置于死地,所以权衡厉害再考虑感情,李旦又犹豫了,犹豫的结果就是他把巡边的日子推迟了。推迟了可是没有取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势啊?这既不是进也不是退,这叫优柔寡断。优柔寡断我们平常好多人都有这个弱点,可是优柔寡断那是政治家的大敌,就因为李旦这次优柔寡断,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出现了,什么后果?李隆基他又在琢磨着政变了。就是大约在先天二年六月份的时候,有三个谋臣就开始给李隆基出主意了,第一个谋臣是王琚,这个我们此前也讲到过是李隆基在当太子的时候结识的一个密友和谋士。当时王琚就对李隆基说,事迫矣,不可不速发——《资治通鉴》现在事情已经很紧急了,皇帝你要赶紧动手。王琚出这个主意没多久,老臣张说也从东都洛阳给李隆基千里迢迢送上一把佩刀,佩刀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呀?我们也讲过,这是武力了断,劝李隆基赶紧用武力把这个事情做一个了结。在张说送佩刀后不久又有一个当年诛杀韦后政变的功臣崔日用,从荆州赶到了长安,也劝说李隆基,现在时间已经很紧张了,如果再不政变就来不及了。三个谋臣从三个方向,差不多同时跟李隆基提出了政变的想法,那可能很多朋友会觉得奇怪,按道理讲,太上皇不是已经把巡边的日子给推迟了吗?这说明太上皇退了一步,如果太上皇退一步,皇帝不也应该退一步吗?在尖锐对立的时候双方都退一步,这不是才能海阔天空吗?这时候太上皇退了,怎么李隆基不退反进,他的谋臣反倒撺掇他去发动政变呢?我觉得李隆基的谋臣他们的想法是非常有道理的,他们这个主意出得对。首先一点原因,人心易变。太上皇此刻是退了一步了,是做出了有利于皇帝李隆基有利的决定,让他巡边推迟了,可是你难保哪一天太上皇的想法又会改变过来,那时候大家不是都会措手不及吗?第二点,就算太上皇的这种舔犊之情可以依侍,可是太上皇和皇帝之间这种二元权力结构没有改变,只要二元权力没有改变,双方就必然有矛盾,只要双方有矛盾,最后迟早得有一拼,那么,迟拼不如早拼,这就是功臣的想法。李隆基他是一个有决断力的人,眼看八月份已经一天比一天临近了,琢磨琢磨功臣这个有道理的想法,他最终下了决心,就搞一场政变,彻底剪除太平公主的势力,同时逼迫太上皇李旦彻底放权。
更多蒙曼长恨歌文稿见非凡小说之百家讲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请大家牢记南瓜园网址 www.nan2008.com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瓜园

GMT+8, 2024-11-13 21:39 , Processed in 0.10412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