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兆龙:好莱坞学不到功夫电影的魂
http://i3.sinaimg.cn/ent/m/c/2010-08-03/U3461P28T3D3038389F326DT20100803112340.jpghttp://i0.sinaimg.cn/home/c.gif
邹兆龙
从《九品芝麻官》中十恶不赦的常威,到《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中和张无忌作对的宋青书,在邹兆龙早期的电影中,他大多出演反派角色,而从《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开始,邹兆龙出演的先知保镖一角深入人心,特别是和基努·里维斯的精彩对打,更是让他红极一时。昨日,作为即将上映的新片《全城戒备》的主角之一,邹兆龙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电话专访。电话那头的邹兆龙健谈、风趣,让我们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邹兆龙。
谈角色 内心深处只想得到爱
原本定于昨晚6点进行的采访,由于线路和转接的原因被迫延迟到6点半才开始。不过邹兆龙的第一句话却是:“你终于打进电话来了,我等了半天了。”随后就是一阵爽朗的笑声。邹兆龙明显心情很好,虽然他已经劳累了一天,但依然非常敬业地和记者聊起了拍《全城戒备》中的许多有趣的事情。
邹兆龙大赞《全城戒备》的导演陈木胜,“陈木胜很大胆,他敢于尝试自己从来没有拍过的电影,这点不得不让人佩服。我也很欣赏陈木胜的才华,他拍的电影不管什么题材,都像是在为你讲述一段不同的人生经历。就拿《全城戒备》来说吧,我在《全城戒备》中的角色叫张大初,你可以从张大初这个角色看到人生的变化,张大初一开始就失去了爱,他没有爱人但也渴望得到爱,所以在他得到超能力后就变得极端、变得可怕,其实他内心深处仅仅想得到他从来没有得到过的爱。”
对于《全城戒备》,邹兆龙想说的话非常多,不仅是导演陈木胜,就连其他几位主角也让邹兆龙赞不绝口。邹兆龙说:“郭富城是一个很令人佩服的演员,他从一个偶像派走到今天的实力派,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如今,郭富城不仅演技好,功夫也不错,他的表现是不会让观众失望的。至于舒淇,我是第一次和她合作,舒淇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是别人所没有的,她是个非常不错的演员。”
说到另外两个主角张静初和吴京,邹兆龙更多的是以前辈的角度来点评他们,并且给予了他们非常高的评价,“我和张静初、吴京的戏都很少,只有一场,不过就是这一场戏,他们留给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张静初不是一个打女,但她在片场非常努力、非常认真,常常会为了一个武打动作而不断重复很多遍。吴京更不用说了,我在好莱坞的时候就听人说过他,说他是华语功夫电影新一辈的代表人物。在我见到吴京后,我也认同了这个看法,吴京以后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谈功夫 只有自己能打败自己
打开话匣子后,邹兆龙显得很高兴,从他口中不时还迸出几个英文单词。说到华语电影和好莱坞电影的区别时,邹兆龙说:“如果说我们拿1元钱来拍电影,那好莱坞则是拿10元钱来拍电影。外国人对我们的功夫电影,是有种望梅止渴的情结,他们拍的所谓功夫电影,仅仅是一些皮毛而已,他们学不到我们功夫电影的灵魂。我们的功夫电影有血有肉,他们很难模仿,虽然现在有很多著名的武术指导参与到他们的电影中,但他们依然不可能拍摄出纯正的功夫电影。”
目前,华语功夫电影中流行着成龙、李连杰、甄子丹三代“功夫皇帝”之说,而对于谁能打败他们,成为新一任引领功夫电影的人物,邹兆龙不敢妄下评论,他说:“谁也不可能打败谁,只有自己能打败自己。一个功夫明星可不是简简单单就能产生的,他是要经过时间锤炼的。一个功夫明星要超过20年才能出名,而一个文艺明星可能就通过一两部戏就出名了。你看看成龙、李连杰他们,谁不是经过多年的打拼才有如今的地位?他们也一直不懈地在奔跑,只要他们的脚步不停下,就不会出现超越他们的人。”
谈自己 一条不懈努力的小鱼
从他最早的影片——1987年的《全力反弹》至今,邹兆龙一直在不断努力,他说“我是一条不懈努力的小鱼。”在港片中大多以配角出现的邹兆龙,为了学习从香港去了好莱坞,但也就是在好莱坞,邹兆龙遇到了一个真正让他声名鹊起的机会,那就是在电影《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中扮演先知保镖的机会。为了拍摄那场和基努·里维斯精彩的对打戏,邹兆龙和基努·里维斯两人一起训练了三个月,拍摄了一个星期,终于成功地演绎了先知保镖这个角色。随后,邹兆龙又成功出演了《黑客帝国3:革命》。两部“黑客帝国”让邹兆龙成为炙手可热的功夫明星,也让更多的影迷知道并喜欢上了他。邹兆龙说:“我当时在好莱坞就像小鱼游到了大海,不过我一直在不懈努力。不管是否成功,我就想只要一有机会,我就要为华人争光,改变好莱坞一贯的偏见。而到《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这个机会终于来了,我也很有幸参演了这部优秀的电影。”
至于未来,邹兆龙说:“我现在在怀柔片场拍着一部新片,在这部影片中大家可以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邹兆龙,这是我从业以来从没拍过的角色。”在记者的再三追问下,邹兆龙透露说这部电影将和著名导演陈嘉上合作,至于具体内容,邹兆龙只说投资方一松口,他将第一时间告诉记者。
本报记者 杨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