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回应冯小刚:张艺谋片子烂 还是大师!
http://i0.sinaimg.cn/ent/m/c/2010-08-01/1280615445_8D0Rqc.jpg贾樟柯用自己独特的影像结构,一步步奠定了自己在中国导演圈的地位冯小刚回应质疑:中国没大师 谁都别装!(组图)
我到了哪个城市,包括繁华的日本东京,一走出机场,我就急着忙工作,看外景,谈剧本。而惟独每次到了成都,我就特别不着急,硬是要把成都的盖碗茶喝了,麻辣火锅吃了,听了成都朋友的龙门阵摆安逸,我才慢慢悠悠去工作。成都人心态阳光、健全、最懂得享受生活。所以,我特别喜欢成都!”
对话
精彩的演讲,平和而真诚的笑脸。昨晚,圆满结束由华西都市报和南湖国际社区联合主办的“华西·南湖大讲堂”演讲的著名导演贾樟柯,坐在了华西都市报记者的面前,接受独家采访。眼前的他,穿着一件浅色的T恤,皮肤有些苍白,但心态很自然,谈电影、谈凡人到传奇,谈到眼中的成都大生话。
成都印象:一来这里就万事不急
华西都市报:作为成都人的老朋友,当初你在成都拍摄的《二十四城记》引起很大关注,你曾表示特别喜欢成都老百姓的大生活,在你的印象里,成都老百姓的哪些生活特别吸引你?
贾樟柯:我觉得普遍来说,可以感受到非常高的生活品质,简单来讲,就是成都不太焦虑。这跟欧洲的城市生活很相似。虽然我不知道成都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但这也是我最欣赏成都的地方,也很喜欢来这里,而且每次一来到这里,就不急了。
华西都市报:灾后重建的成都,给你的印象是什么样的?
贾樟柯:今年5月10日,我们导演协会的三个人还有韩三平先生,到川台做5·12两周年活动。我觉得这两年里,整体规划更合理了吧。把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纳入其中,又要与成都人的生活节奏合拍。成都在这些方面就做得不错。
华西都市报:既然觉得成都人居环境不错,又特别喜欢成都老百姓的大生活,计划在成都买房或设工作室吗?
贾樟柯:我还真的在考虑在成都买房。在成都,我有很多朋友。相较其他城市而言,我比较熟悉成都。成都的不焦躁气质,能让我慢下来,能给我一个很从容的写作、思考状态,好好沉淀自己。还是那句话,一来这儿我就不着急了,万事不慌。此外,我也非常着迷成都的饮食。在拍《二十四城记》时,每天拍完戏,不管怎么累,都会去吃老妈蹄花,蹄花面之类的。
电影市场:中国少了贾樟柯的商业电影
华西都市报:像陈凯歌、张艺谋这样的大导演,在拍了一系列非常有影响力的文艺片赢得声名后,都走上了商业片的道路。这跟你接拍商业片《在清朝》有关吗?
贾樟柯:表面上看起来,我跟陈凯歌导演他们很相似,因为都是拍文艺片出来,到了一定的阶段后,再尝试其他的类型。但从内在来说,并不是说有其他的诉求,只是创造上的变化。
我一直有拍古装片的想法,但古装片只能按照商业片的方式来拍,因为拍古装片需要大量资金,你得搭景,得做服装,你用过去拍艺术片的创作方法跟人家谈,是融不到资的。再说,成本太低也拍不了古装片。其实就是通过商业化,来实现另一部分的创作想象。今年差不多有400部商业电影,但我觉得还是少了部贾樟柯拍的商业片,既有观赏性,又有一定的文化诉求,这是我们做商业片的一个目标。只是目前国内的电影市场还比较粗放,一些粗浅的作品还是能创造不错的票房,但时间一久,市场逐渐也走向成熟,那么认同精品电影。
华西都市报:能透露一些《在清朝》的相关消息吗?
贾樟柯:这部戏是我和韩冬写的本子,写的时候就商量着要明确态度——不能被别人诟病,即使有人来考据剧本,也不能被找出破绽,所以比较注重细节。其他东西,都还在继续做。
影外生活:养狗是唯一能实现的爱好
华西都市报:在华西大讲堂上,你和大家讨论了“电影让生活更美好”的话题,能透露下你的业余爱好吗?
贾樟柯:我喜欢养狗,养了一条拉布拉多犬,这是目前唯一能实现的爱好。还有很多爱好,比如旅游。但通常都是拍戏时去的,旅行变成了出差,比较麻烦。所以,现在每天早上出门遛遛狗,对我来说就已经很不错了。
华西都市报:你为上海世博会拍摄了纪录片《海上传奇》,有不少对建筑的思考,中国许多大城市都有自己的标志性建筑,如北京的国家大剧院、央视新台址等,您如何看这些建筑?成都的建筑给你怎样的印象?
贾樟柯:建筑还是要考虑很多。我喜欢两种极端建筑。一种是非常考虑人居环境,舒适性,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还有就是,我也比较喜欢实验性建筑,比如北京的歌剧院、中央电视台台址、包括鸟巢。我觉得这些建筑矗立在那里,就提示着一个城市的精神,能给人一种心理暗示,告诉人们这座城市所具有的探索精神。在成都,我还没看到实验性建筑,但适合人居这方面却还是做得不错的,是我喜欢的。
关于同行:张艺谋的片子再烂也是大师
华西都市报:转型接拍商业片的话,你担不担心票房不理想?
贾樟柯:我从不担心票房。只要你按商业片的规律办事,就不会有问题。拍商业片跟文艺片不同,不能羞羞答答。既然是拍商业片,那么在演员选择,剧情设置等方面,就特别讲究兴奋点的设置。那跟文艺片含蓄式的逐渐呈现、内敛方式有很大区别。至于我的影迷,我也没有这样的担心。毕竟贾樟柯还是贾樟柯,创作理念没有变,只是换了一种表现方式。
华西都市报:《唐山大地震》正在全国热映,你看过这部影片吗?哭了吗?冯导在商业片上一直很成功,你觉得他的影片对你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贾樟柯:片子还没看过,准备回北京就看。冯导很清楚自己的定位是在商业电影,知道观众的需求,然后通过电影去适应和满足这些需要,去拉近同中国观众的距离感,我觉得他是有很诚实的商业片态度,很忠诚这种态度。这一点很难得,也是非常值得我借鉴的。不管你给自己的定位是什么,态度很重要。
华西都市报:冯小刚导演前天曾说“中国电影界没有真正的大师”,你怎么看?像陈凯歌、张艺谋这样的大导演,你认为是不是大师?
贾樟柯:我个人认为,中国电影还是有真正的大师。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他们在我心中,就是大师。陈凯歌的《黄土地》、《霸王别姬》拍得非常精彩,曾让我落泪,张艺谋的《红高粱》、《活着》,让我热血沸腾,冯小刚的《集结号》、《唐山大地震》,这些优秀影片,影响了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就足以证明,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大师。
中国有许多优秀电影导演,谁也不敢保证拍每一部电影,都是叫好又叫座的好片子。假如说,一个优秀电影导演,拍三十部电影,观众要求他三十部电影,全部要拍成经典,这是不客观的,也做不到的。但我认为,张艺谋的片子,虽然不敢说,每一部电影都是叫的好片子。但张艺谋的电影再烂,他也是中国电影的大师。
记者手记
贾樟柯:一个如此平民的男人
12年前,贾樟柯凭借《小武》横空出世。这部片子和他此后拍摄的《站台》、《任逍遥》构成他的故乡三部曲,西方影评人说“贾樟柯发现了中国乡镇”。这些年,在中国电影圈,他被认为是坚持用电影去关注社会最普通人群,一直坚持面向当下和现实的领军人物。
贾樟柯和他的镜头语言一样,平和、淡定。他讲述了他在山西偏僻的小县城的往事。他说,他自己特别不喜欢吃窝窝头,这是一段关于贫穷的童年记忆。出生在山西汾阳一个大杂院里的贾樟柯,每天跟着父辈们吃的窝窝头和高粱面。正在上小学的贾樟柯经常在放学前就饿得“前胸贴后背”,一听到放学铃声便往家里冲,这是贾樟柯第一次体会到“只能吃窝窝头的贫穷”。后来,贾樟柯忍不住了,告诉母亲说不想吃窝窝头,母亲便告诉他“吃窝窝头才能长高”,比同龄人长得矮小的贾樟柯,听了母亲的话,不再闹别扭。只是而今,贾樟柯不用再吃窝窝头,也不会像时下“怀旧”的人们那样,把窝窝头当“怀旧食品”。
成名后的贾樟柯,还是一如既往的低调。贾樟柯与记者交谈,始终不忘他在当年偏僻的小县城的大杂院里往事。不断讲述他那一段难忘的艺术人生。从他明亮的眼神中,平和的言语中,记者发现:贾樟柯,原来竟是一个如此平民的男人,一个北方汉子中的小男人,但他却对生活有自己的情怀。
华西都市报记者杜恩湖 见习记者李思恒 实习生张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