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文学电影完美联姻 麦家小说PK商业大片
文学与电影联姻的传统由来已久,在国内外都有不少成功先例。今年国庆档,一部改编自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麦家同名小说的电影《风声》,在上映前就获得媒体和观众的好评和关注,如今上映不到一周更是取得票房和口碑的双赢局面,而让人们再次将目光投向了小说与电影之对比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之上。30万VS1400
《暗算》的成功不仅给麦家带来了畅销作家的头衔,也让常年闹剧本荒的影视界看到了一个待采的金矿。《暗算》之后,2007年的《风声》几乎是在书迷、出版社和影视界大佬们的引颈期待中面世。这部已经在《人民文学》上全本连载过的长篇小说,据说让南海出版社花掉了100万购买版权,虽然麦家否认了100万这个数字,但是《风声》首版30万的印数却已经在出版界掀起了一个不小的高潮。然而,可能连麦家自己都没有预料到的是,时间到了2009年,小说《风声》又在出版界掀起了第二轮热潮。
正如前文所说,《风声》甫一出版就引发了各大影视公司的影视改编权争夺战。《暗算》为谍战题材奠定的广大观众基数和谍战题材先天具备的强烈戏剧性,既让影视公司看上了谍战这门投入产出比极高的生意,同时也激发了编导们强烈的创作欲望。在长长的竞争者名单上,就包括了姜文这样的性格导演。最终,华谊兄弟拔得头筹,而最终的成交价是否如传言所说的天价当事双方则讳莫如深。
电影《风声》于2008年就传出将被搬上银幕,直至2009年国庆前夕公映,整个拍摄和制作过程中都充满了各种猜测,演员阵容、导演人选、剧本改编,围绕一部影片的方方面面都成了媒体和大众的猜谜游戏。正是这些猜测让电影《风声》成了2009年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而这样的热度最终让华谊兄弟有足够的信心,《风声》数字和胶片拷贝投放总数高达1400个,逼平了航母级的献礼大片《建国大业》。
值得玩味的是,就在电影《风声》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焦点的同时,小说《风声》也迎来了第二轮出版热潮。仅2009年一年中,浙江文艺出版社就出版了三个版本的《风声》,而《风声》的首个“东家”南海出版社也按捺不住将《风声》重新装帧再版推出。
罗生门VS封闭叙事
看过小说《风声》的人都知道,麦家的这部小说区别于众多谍战小说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了“罗生门”的叙事结构,结构造成的悬念给《风声》的读者平添了一重考据和解谜的乐趣;开放性的谜底揭晓更是让故事多了一层“假作真时真亦假”的传奇色彩。
在把《风声》搬上银幕的过程中,如何重构悬疑剧情而又保留小说《风声》的气质与核心情感是摆在陈国富、高群书两位导演面前的重要课题。公映的电影版《风声》可能会让一些书迷惊讶,因为双导演舍弃了讨巧的“罗生门”结构,采用了最传统的线性叙事,并且最后通过老枪缓缓道来的解密将影片引向了封闭式的结局。两位导演几乎没有在叙事结构上玩任何花样,从容不迫地编织着情节和人物命运。封闭的裘庄让观者心生压抑,而封闭的叙事则让人有了完整的情感投射和释放。122分钟的影片,清晰讲述了老鬼与敌方分阶段分步骤的斗智过程,丰满刻画了至少七个性格各异的主要人物,并且还留下了许多蛛丝马迹供观众在看完影片后回味。
在人人追求个性表达的当下,陈国富、高群书不投机不取巧稳扎稳打的魄力让人钦佩,而两人在节奏把控和细节铺陈上的老道更是影片《风声》成功的保证,难怪麦家也给予电影《风声》“改编了壳保留了核”这样的高度评价。
7.4 VS 8.0
在豆瓣网上,小说《风声》目前的评分是7.4分,17.6%的网友打出了满分;上映不到一周的电影《风声》评分则是8.0,有23.3%的网友给出了满分,而这个数字还在随着影片的持续公映不断上升。
当然,阅读总人数低于观影总人数会造成一定的分数差距这一现实不容回避,而电影和小说不同的表达形式也使二者并不具有实质的可比性。这些数据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思考:从一部优秀的小说到一部优秀的电影,编导们要做的究竟是什么?小说在为电影提供了成熟的故事母本之后,电影又能够给小说带来什么正面影响?
上映四天,《风声》票房一路飘红。目前来看,这部由华谊兄弟、上影集团、天津电视台出品,冯小刚监制,陈国富高群书联合执导的电影名副其实地做到了中国首部商业谍战大片应有的水准。而与畅销小说的成功联姻也应该让那些重视觉效果轻故事的华语片大导演们看到夺取高票房的另一种可能。
页:
[1]